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蓋斑鬥魚

Macropodus opercularis

又稱臺灣鬥魚、三斑菩薩魚、三斑鬥魚。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平原緩流區或湖沼、池塘及稻田等之靜水域中,能耐低溶氧環境。原本在臺灣各淡水流域可見到牠的蹤跡,現今因河川污染已較為少見,曾一度被列入「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」(Rare valuable species)予以保護,在各方努力下已有許多的繁衍族群因而被移出名錄。雜食性,以浮游動物、水生昆蟲幼蟲或藻類等為食物,例如孓孓,所以有防止蚊蠅孳生的功能。繁殖期雄魚有築泡巢及照顧子代的行為。具有迷器來幫助呼吸,可以直接和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氣體交換。原本在臺灣各淡水流域可見到牠的蹤跡,現今因河川污染已十分罕見。

體略呈長卵形而側扁。頭部中大,吻短。口小,開於吻端上位;口斜裂;下頜突出;上下頜均有細小之頜齒。前鰓蓋骨下緣及下鰓蓋骨緣均具細小鋸齒。體被有中大型的櫛鱗;側線退化而不明顯。背鰭單一,具硬棘XII-XV,軟條6-8;臀鰭與背鰭同型,具硬棘XII-XX,軟條12-15;腹鰭胸位,第1鰭條延長為絲狀;尾鰭內凹,上下葉亦延長如絲,尤以雄魚為甚,上下葉可以交叉成剪刀狀,雌魚則否。體呈灰黃褐色,體側有10條藍綠色橫帶,橫帶之間為淺紅色;頭部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,有一條藍黑色紋;鰓蓋後上方有一暗綠色圓斑,周圍為黃色或紅色邊。各鰭為黃交易色;腹鰭之絲狀軟條和尾鰭略帶紅色。通常雄魚體型較大、顏色較為鮮豔,身上的條狀斑紋也較為明顯。

飼養注意事項:

1.靜止水域:應避免於水流湍急處飼養,否則無法繁衍,最好是在靜止的水域。

2.換水間距:要避免經常換水,換水時只要換一半即可;用較小容器飼養時,水不要裝太滿,以免鬥魚跳出來。

3.適當遮蔭:避免置於陽光直射的地方,如場地受限制、無法避免廣告,也應有適當遮蔭。

4.勿沖鰓蓋:切勿以水直接沖擊鬥魚鰓蓋,以免傷及鬥魚呼吸用的「迷器」。

5.要有水草:水族箱或池塘內應養殖自然水草,如水蘊草、水芙蓉等,以便鬥魚繁殖與躲藏。

6.水面淨空:注意養殖的水面是否佈滿浮萍等水生植物,一定要讓鬥魚有探出水面換氣的空間。

7.避免混養:避免跟其他種類的魚養在同一容器內,繁殖期間應另外準備數個容器,同樣內置水草,以備必要時移居小魚與隔離其他鬥魚之用。

8.飼料選擇:飼料可選用腥味較重的蝦粉或紅蟲輪流餵食,鬥魚的顏色會變得較鮮艷。

 

參考摘錄資料:

台灣魚類資料庫  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chi/species.php?id=381391